全國24小時服務電話
15098869768 (微信同號)
濟南卓越雕塑藝術有限公司
地 址:
山東省濟南市濟陽區濟北開發區
手機:15098869768 微信同號
網址:www.chaotech.net
廣場的地盤被雕塑們“瓜分”,一座小型的“雕塑公園”呼之欲出。圖中雕塑為董書兵的《覺》,是一個不銹鋼制成的放大版本的嬰兒。
最近,幾個怪狀嶙峋的“不速之客”,突然矗立于深圳書城中心城南區西廣場的草坪上。它們,是“質變———深圳20 13公共雕塑作品展”的參展雕塑。從12月27日起,它們將一直屹立于此,將到此觀光、購書、休閑的游客團團包圍。
“質變———深圳2013公共雕塑作品展”為期四周,通過12位藝術家關于雕塑作品本體創新性的呈現,引導國內公共雕塑創作對藝術質量的關注———創作者把雕塑的制作過程、制作素材全盤裸露于公眾的視野中,讓深圳市民與雕塑藝術的距離史無前例地親近。
取材于自然、廢墟、工地的材料,以藝術的名義重新升華
深圳書城中心城南區西廣場,與草坪和綠化帶相間隔的水泥石徑上,突然被幾條繩索隔開了一個區域,12個“龐然大物”就這樣錯落有致地列出陣營,讓公眾隨意觀瞻。
這一件件作品酷似蘊藏了某種文明密碼的機關。譬如董書兵的《覺》,是一個不銹鋼制成的、正在哭鬧中、放大版本的嬰兒,似乎與周邊近在咫尺的少年宮兒童園地形成某種方位上的照應;金順任的《N anunD ol;空間59-深圳2013》,欲用懸空的石頭和羽毛砌出深圳的城市精韻和地域風情;任戎的《創世紀》系列,用鋼材制成如龍似鳳的圖案;鄭惠寧用藤、線和枯木纏成一只初具血脈的“手”,隱喻“從深圳生長”的寓意;劉春堯的《七彩》是不銹鋼制成的珍饈物件;宋建樹的《最后》猶如擎天寶劍;戴耘的《巡航》是用紅磚、水泥、鋼筋、角鐵制成的鯨魚與船形混合的變異生物;張偉用不銹鋼制成了《層巒疊嶂》的鏡框風景;王邁、楊光、張凱琴亦不約而同地使用廉價的材質,制成數件與深圳城市屬性隱隱相關的雕塑作品。
霎時,廣場的地盤被雕塑們“瓜分”,一座小型的“雕塑公園”呼之欲出。路人們閃爍的手機,偎依在雕塑下怡然自得的陶醉表情,以及那些合影必備的剪刀手造型,都在側面證明著這些雕塑的人氣。雕塑們沒有在藝術館幽森的院墻里被小心翼翼地供奉起來,而是敞開胸懷,裸露在天地之下,接受公眾的擁抱。那些取材于自然、廢墟、工地的材料,也得以借藝術的名義重新升華。
讓藝術介入空間,通過藝術使空間的品質發生改變
“我們期望為深圳乃至全國公共雕塑提供一個開放的討論平臺,將公共雕塑的創新性問題推到學術與實踐的探索前沿。同時讓深圳市民親身感受到當前公共雕塑的創作現狀,激發公眾對公共藝術的認識和理解興趣。并通過專業的研討為城市管理者提出寶貴的意見,不斷推動深圳公共藝術的進步?!弊鳛閰⒄棺髡吆筒哒箞绦姓?,深圳青年雕塑藝術家楊光道出了辦展宗旨。
“讓藝術介入空間,通過藝術使空間的品質發生改變?!弊鳛楸敬握褂[的主要策劃人,深圳雕塑院院長、公共藝術中心藝術總監孫振華道出了展覽的核心價值所在。
質變?藝術還能對城市產生怎樣的化學作用,催化出更加瑰麗的環境?孫振華進一步闡釋:“近些年來,中國的城市空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檢討它快速發展的過程,人們不難發現,論及城市的規模和氣魄或許已經夠大,論及城市空間的硬件設施和材料或許已經不輸于發達國家,但是,城市公共空間的魅力值卻并沒有相應地得到提升。我們期望在這樣一個重要的文化樞紐,通過戶外展覽,推動空間品質的變化,讓展覽為這個片區注入文化的、藝術的含量,使它的文化品質能夠向周邊輻射,和周邊的文化設施相匹配。當然,如果這個展覽能成為一個常設性的展覽,讓市民產生一種希望不斷看到新作品的期待,那么這個地方或許就能成為深圳生發新的空間藝術的希望之地?!币簿褪钦f,策展者們打算就地建造一個“工廠”,源源不斷地生產藝術、踐行美學?!俺鞘械袼堋笔瞧渲辛ν频囊豁棶a品。
但城市雕塑的生產創作卻仍處初級階段。對此,藝術家、策展人舒陽亦不諱言:“國內二十年來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催生了數量龐大的公共雕塑的出現。這類雕塑由于快速的城市建設需要和決策機制的隨機性,一直以來因為參差不齊的作品藝術品質飽受公眾詬病。暫不談其公共藝術決策機制的完善與否,僅從創作者的藝術倫理層面而言,也需要在藝術的內部進行反省?!痹谒磥?,公共雕塑作為藝術作品,不能僅僅成為迎合社會功能需求的附屬品,而應該發揮其作為藝術品的創新內涵,與社會進行良性互動來實現其公共價值。
事實上,早在上世紀80年代,深圳便已啟動了城市雕塑的創作———1980年,也就是深圳經濟特區正式宣布成立的那一年,深圳工人文化宮豎立起了這個城市的第一件城市雕塑———“大象家族”。此后,關于城市雕塑的創作實踐和學術研討,也從未歇止,但與藝術界的“城市雕塑熱”形成反差的是,迄今為止,對于深圳公眾而言,城市雕塑仍是曲高和寡的陌生事物,城市雕塑的“公共”指數顯然達不到藝術家們的期望值。
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質變———深圳2013公共雕塑作品展覽”,才吼出了“質變”的口號。它所奉上的,是更符合現代美學精神、吻合當代藝術精髓的,處于相對成熟狀態下的城市雕塑作品,從形式到概念,均突破了“雕塑”的傳統定義?!皬哪撤N意義上說,它并不是一個嚴格的雕塑展,它作品的形態,組織的方式,與欣賞者的關系,顯然都已經不再是用‘雕塑’的概念所可以歸納的了?!睂O振華補充。城市雕塑欲與公共環境融為一體,構成協調的美學關系,為市民生活增添新色。
城市雕塑怎樣應對“中國化”考驗?
嚴格地說,城市雕塑(urbansculpture)屬于“舶來品”,它最早源于古羅馬、古希臘,早期僅作為城市建筑的附屬品。如今,城市雕塑逐漸演變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態,在美化公共空間上享有獨特的位置。它在高樓林立、道路縱橫的城市中,起到緩解因建筑物集中而帶來的擁擠、迫塞和呆板、單一的現象,有時也可在空曠的場地上起到增加平衡的作用。
但城市雕塑傳入中國,時間卻并不長。由于中國城市的建筑結構、人文特點、市民習慣、審美傾向與西方城市大相徑庭,城市雕塑傳入中國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中國化”的考驗,如何濃縮城市的人文特色,以“雕塑”的形式進行命題作文,還得以日后的人氣、與環境的融洽度作為“評分標準”,這是一個全新的挑戰。身為“舶來之物”的城市雕塑,能否立足于中國境內,從容應對“南橘北枳”的考驗?
“當下國內藝術家越來越自覺地通過對自身文脈的關注,也試圖提供一種帶有中國本土經驗的當代藝術創新實踐。這種帶有本土經驗的當代藝術創作方式正在從題材向藝術創新的多樣化轉變。在本次展覽中,黃銳的作品《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使用漢字,張偉作品《層巒疊嶂》是對中國傳統水墨山水卷軸畫形式的立體延展,任戎《創世紀》類似民間剪紙的形象聯想,都試圖提供這樣一種需要中國本土知識承載的視覺和認識經驗。而在王邁的作品《深圳氣象站》中,城市環境殺手汽車與氣象觀測箱的組合與張凱琴的作品《黑臉琵鷺》對本地特色鳥類日益減少現象的簡約造型描述,這類對當下環境問題的認識也提供了需要深刻關注的當下本土經驗?!笔骊枌Ρ緦脜⒄棺髌愤M行全面觀察后,提煉出了其中隱含的“中國性”。
當然,城市雕塑創作不可能僅止步于一場看似轟烈的展覽,要讓城市雕塑成為一種普及性、常俗性的事物,需要更持久的接力———本次展覽還組織藝術家與市民互動,建造“少兒雕塑工作坊”,舉辦學術研討論壇,藉此吸引公眾參與,擴大公共雕塑在城市生活中的藝術效力,更加立體地推廣和傳播藝術家的創新理念和公共意識,增加公眾對當代藝術與社會生活的深入關注?;蛟S,經過了創作實踐、理論探索、新秀培養、公眾參與等多個步驟后,城市雕塑的“種子”才能在深圳的文化血脈里生根。